信息工程学院

督导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督导 >>  督导动态 >>  正文
七个教学细节决定一堂好课的成败
发布人:中国高等教育 |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20日 16:26 | 点击数:

一节好课,是由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教学细节组成的。更多时候,体现在那些现场应对智慧上。

这几个不被注意的教学细节,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01 提前几分钟进教室

每节课课前有两分钟预备时间。语文教师都知道,不少学生没有预习语文的习惯,因为语文不预习也能听得懂。

大多数学生正式上课铃响后,才停止嬉闹,拿出课本,到完全集中思想进入上课状态,几分钟已经过去了。如果教师使用课件,打开电脑,拷入课件,也需要几分钟。

基于上述原因,教师要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用这几分钟做好课前准备,同时检查预习,这对不预习的学生是无声的批评,久而久之,能促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一节课节省几分钟,一个学期节省的时间就很可观。

丰子恺在《怀李叔同先生》一文中描写课前的情景:“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

可见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客观上能督促学生自觉做好课前准备,提前进入上课状态。这几分钟,对快速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02 用平易的口语“讲”

讲课的语言,重在“讲”,应用口语和学生沟通。有的教师上课像宣读论文,充满学究气;有的教师上课追求时尚,生搬流行歌词,硬套网络语言,本想幽默,反致低俗。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师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节课全用散文化的语言和抒情性的语调。

这种煽情的语言,和学究气、俗气一样都缺乏即兴的灵动。这种语言,听上去虽美,但用于教学,只能偶尔点缀一下。

课堂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场所,口语的对话平易、自然、随性、灵动,能给学生以亲近感。

讲课的语速太快,学生会听不清,反应跟不上。提醒学生思考时,语速可以慢一些,个别词句甚至需要拖得长一些。语调不能平,要随情感起伏。

平淡单调的声音,令人发困,催人入睡。平易亲切、缓急有致、跌宕起伏的语言,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03 不要踞守讲台

教师应根据教学情景随时走到学生中去。学生自读文本或分组讨论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巡视,即时了解学情,解答疑问,以便组织下一步教学。

课堂讨论,后排的学生、声音比较低的学生发言,教师要走近他们,只有走近他们,听清发言内容,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立场、观点、态度,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下一步教学。

如果教师始终不离讲台,就难以了解学生当下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时产生的分歧;听不清学生的话语,就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立场、观点、态度,就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当然就无法有效地组织下一步教学。

教师走近发言的学生,是认真倾听的表现,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走近学生,不仅缩短了与学生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动态思维过程,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

04 眼中要有每个学生

《老残游记》描写王小玉说书,她“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这效果,不只因为王小玉有双美丽的眼睛,还因为王小玉的目光。

教师不必像王小玉那样顾盼生姿,但应该有王小玉那样的“注意”。

有的教师上课,像对着空气说话,根本不看学生,也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只想着达成教学目标。

讨论时,有的学生手举得高高的,可教师就是看不见,不是视而不见,确实是根本没有看见。

曾见一个学生一节课连续三次举手,要求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几乎要站起来了,遗憾的是教师一直没有看见,最终这只手失望地放下了,直到下课,这只放下的手再也没有举起过。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很可能已经受到挫伤。

教师要时时扫视整个教室,观察学生的表情,判断他们对同学、教师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是有疑问,还是想作补充,以便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05 请谁发言要斟酌

课堂上的发言,请谁,不请谁;先请谁,后请谁,不是稀松平常的事,这关系到教学效率和学生参与的热情。

对待讨论,学生的表现有三类:

一,不愿发言。他们担心被提问,有意回避教师的目光,大多是因为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考虑成熟、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最好不要请他们发言,否则既浪费了时间,还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二,不主动要求发言。他们不看教师,也不回避教师的目光,这样的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没有表达的欲望,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但如果被教师请到,也能阐明自己的观点。

三,主动要求发言。这其中又有两种表现:举手要求发言;不举手,抬头挺胸,眼睛看着教师以示要求发言。

讨论时,请谁发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果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言,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请那些不主动发言者。

如果想激起思想碰撞,把问题推向深入,就请那些从神色上看明显持不同意见者。如果教师想判断讲解的效果,可以选择中等层次的学生发言。

那些有发言要求而不好意思举手的学生,通常性格内向,比较拘谨,教师要给他们较多的发言机会。

如有许多学生举手,一般遵守两个优先的原则:发言次数少的优先,先举手的优先,并向学生讲明这个原则。

这有利于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热情高,发言的学生多,思维就活,思路就宽。

06 师生互动有技巧

一些学生发言边想边说,断断续续,甚至卡壳。这时其他学生往往很不耐烦,有的低声议论,有的大声提示,这会使发言的学生更加紧张。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适度参与,但要讲究技巧。

教师要集中思想,努力从学生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啰啰唆唆的话语中,分析判断他想表达的思想观点,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如果学生仍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以商量的口吻提供语句和他一道斟酌,引导他说出自己的观点。

还可以征得发言者的同意,发动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寻找合适的语句,把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样既维护了发言者的自尊心,还使班级分散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有序了。一旦学生参与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往往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07 归纳发言说亮点

学生发言,因其多为即兴,往往思维不够缜密,逻辑不够严谨,表达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简洁。因此,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归纳其主要观点,使继续进行的讨论具有针对性。

评价归纳,应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发言,要努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倾听,要认真而有耐心。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出乎教师的预料,会给教师打开另一扇思考之门;学生表达的观点,常能突破教师的成见,会为教师拨动另一根思想之弦。

归纳评价,教师要现身说法,告诉全班学生,刚才的发言,令我获得了哪些启发,使我产生了什么新的认识。这是对发言者最好的评价,也是告诉倾听者,那看似杂乱无章的发言,常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能照亮“我”思考的大门。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养成尊重别人发言的习惯,形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修养,提高发现别人思想闪光点的能力。并且课上一点智慧的火花,都可能播下思想的火种。

现代课堂是自由的,是以人为本的,是动态生成的。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思维是发散的,审美是多元的。

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走向,都体现出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在改变观念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从细节开始的革命,从这些教学现场的处理策略开始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