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润哲,男,1997年09月出生,安徽黄山人,曾就读于信息工程学院201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在校期间曾获多项全国性与省级学科竞赛奖项,并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2019年毕业后入读澳门大学数据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后转为澳门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生(硕博连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如机器翻译与其他自然语言生成任务。在ACL,NeurIPS,AAAI等国际顶级会议以第一作者发表若干篇论文(CCF A类),并担任NeurIPS等国际顶会的审稿人。
知行合一,夯实学科基础知识
步入本科这一人生阶段起,我虽坚定了自己今后深耕于计算机这一学科领域的信念,但也看到自己与同龄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了解计算机科学的整个体系后,我为自己制定了若干个阶段性的目标与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科基础知识,而其中首要的三大核心点便是数学、算法与英语。在大一期间,除了认真学习高等数学、编程等科目外,我坚持每星期在OJ上完成一定量的算法题,也不断锻炼英语写作与听说能力。在大二及之后的学习中,有幸地进入了学院的IT创新实验室,得以参与到诸多学科竞赛中去,将自己的所学知识以实践的方式转化,解决了竞赛中的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工程能力。与此同时,在读期间我也不断扩宽自己的学科知识面,学习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开放课程,例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本科期间的学习虽然十分辛苦,但在老师们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坚持着自己为自己定下的诸多阶段性目标,为我今后的科研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循序渐进,科研并非一蹴而就
临近毕业之际,在本该空余一年准备申请海外高校时,我抱着尝试的心态申请了澳门大学,并意外收到了录取。在综合学科实力与自身兴趣后,我最终选择了接受offer,并以自然语言处理作为我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但在入学后的几个月,我面临着不一样的授课体制与科研试错的双重压力,十分焦虑于自己无法产出成果,也一度之间也十分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在这个方向继续科研。所幸在与导师的交流中被告诫科研与工程、竞赛不一样,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先选取一个子问题并耐心研读代表性的论文,找到问题并设计方法与实验。端正了自己的心态之后,我选定了机器翻译作为自己阶段性研究的小方向,虽然仍旧受挫于自己的想法无法得出期望的实验结果,但在与导师与师兄的交流中不断坚持修改方法与实验,在疫情期间完成了第一份科研工作。当临近顶会截稿日时,我稍显满意地将自己的论文交由老师和师兄审校,却被告知没有遵循学术写作原则,显得像一个技术报告,同时存在分析武断不完善、英文句式口语化等诸多问题。在听取诸多意见后,我立即放弃了当次会议的投稿,开始迭代修改论文,历经几个版本后才投到了另一个顶会。在此后,我又经历了回复审稿rebuttal,准备camera-ready和口头报告等流程。一切对我来说虽然都是第一次接触,但科研开始老师们的告诫也时刻铭记在我心中:科研不是一蹴而就,循序渐进并将一切做到最好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被他人所认可。
独立思考,学会自省与批判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除却坚持与精益求精外,学习与科研中也需要注重独立思考。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内部环境与极具竞争力的外部环境,日复一日尚且需要不断自省自身;在近年的科研工作中,以批判性的角度看待他人的工作与自己的研究问题,才可有所收获与成长。无论未来将走向学术界或是工业界,相信这样必能够做到“集百家之长”,并最终成“一家之言”。而这也是我在未来需要不断精进的一点。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在百舸争流的时代,愿与母校与各位共勉,做计算机科学海洋中的奋楫者与勇进者,激起属于自己的闪耀的浪花。